臨大難而國泰,遇鴻災而民殷。
數字可以清零,但記憶不會。
中華之仁智勇,百姓之真善美,
吾國之國魂,皆凝聚于此。

這場人民的抗疫戰爭,
我們交出的是一份來自
——人民的答卷。

疫情之下,“逆行者”的堅定無畏、醫護者的奮勇向前,志愿者的沖鋒陷陣,普通民眾的大力支持……
他們都是中國精神最集中的縮影,它的背后傳承的是中國人獨有的文化基因。


人無精神則不立,國無精神則不強。
我們的精神來源于我們的文化。
它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,
唯有文化上達到一定的高度,
這個民族的精神才
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、奮勇向前。


中國人民:
家國本位,重義輕利
為了防控疫情,中國人對千百年來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說放手就能放手,不再走親串友,不再見面拜年,不再聚會言歡,不再相約小酌,不再旅游度假……
為了防控疫情,除夕之夜,數以千計的醫務工作者主動請愿馳援湖北……
一份份要求奔赴一線的請戰書、一個個飽含責任擔當的鮮紅手印、一句句堅定有力的“跟我上”“我先上”讓人動容。

為了防控疫情,成批的大型軍機,結隊而至的民航客機,用最快的速度將數萬名醫務工作者和設備送到疫情最嚴重的地區。
各地政府、企業、群眾,滿載同胞之情匯聚荊楚大地。


為了防控疫情,醫療物資緊缺,我們的口罩生產線大年初一就上班,每天緊急生產出50萬只口罩,有的地方甚至一個人撐起一條生產線。
我們的民族企業在關鍵時刻肩負起大任,五菱的口號是:“人們需要什么,我們就制造什么。”14條生產線,全線開工,日產口罩170萬只!

10天時間,總建筑面積3.39萬平方米、可容納1000張床位的火神山醫院落成,“中國速度”再次讓世界驚嘆……


哪里有什么“基建狂魔”,不過是建筑工人夜以繼日用自己的身軀抵擋住黑暗。
所謂的“白衣天使”,也只是一群孩子換上白大褂,學著大人的樣子治病救人。
還有那些為居民代買藥品、渾身掛滿藥袋的社區工作者,晝夜轉運物資、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的志愿者……一個個感人瞬間充滿震撼之力,被歷史銘記。

連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也感嘆:“我一生中從未見過這樣的動員。”
我們的民族能歷萬種災厄仍涅槃重生,
從來都不是因為有超級英雄,
而是千萬個普通老百姓挺身而出,
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劈荊斬棘。

《國語》以同舟渡河為喻,將人們視為同進同退的統一整體??鬃诱J為“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”,明確表達了中國人的基本價值取向是重義輕利。
我們的文化傳承告訴我們的人民:家國本位、重義輕利,強調的是個人對于家國服從的義務性、道德性。
這是由中國社會結構的特點決定的,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綿延發展不竭的強大精神力量。

中國文化:
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
愛人者,人恒愛之
《論語》講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 就是說人對自己負責,按照人類總體的發展需要和規律來建構“道”,而不是“道”在人先。
中國戰“疫”伊始,就高度重視國際衛生合作,本著公開透明原則,及時向各方通報疫情信息,分享病毒基因序列,與世界衛生組織、周邊和有關國家密切合作,邀請國際專家并肩工作。
把中國戰“疫”的“一盤棋”融入到世界的“一盤棋”之中。
因為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,福禍相依、同氣連枝。
我們奉行 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文化傳統,
既凸顯了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,
也是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的大國形象、大國擔當。

而且在“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”的同時,還向伊朗、伊拉克、意大利派出了抗疫專家組,并向日本、韓國等國提供口罩、藥品、防護服等抗疫物資援助。
向世界衛生組織捐款,向一些國家出口急需的醫療物資和設備,地方政府和民間機構也紛紛向其他國家伸出援手,讓中國戰“疫”的堅定信念和硬核力量,跨越邊界,走進人心,傳遞給全世界。

四海之內皆兄弟。各邦國無論大小、不分強弱、不管貧富,均是骨肉同胞。
早在《尚書 • 堯典》中,中國人即已提出“百姓昭明,協和萬邦”的主張。
孔子則說,“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。”
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,“愛人者,人恒愛之”。
盡管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發展路徑和基本國情,都有自己的制度和法律,但世界各國的命運是無法分解的,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,守望相助、同舟共濟,才是人間正道。

中國精神:
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
疫情之下,考驗的不僅是患難與共、攜手同行的團結協作精神,更是人類面對自我的智慧。
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”
面對困境,我們沒有自暴自棄。
在調侃中自我隔離,把日子過成段子。
武漢方艙醫院看書的“清流哥”,閑暇時間跳廣場舞的醫護人員和患者們……
他們代表著:中國人民的樂觀堅韌。

外國人什么都是相信上帝,希望上帝保佑,
但是我們中國的精神內核是:人定勝天。
天破了,我們自己煉石來補——女媧補天。
洪水來了,我們不求上帝,自己挖渠疏通——大禹治水。
疾病流行,我們不問上帝,自己試藥自己治療——神農嘗百草。
我們還有夸父逐日、精衛填海、后羿射日……
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內核,從戰“疫”中見證,在磨難中歷練。災難壓不垮的民族,每一次磨練終究會鑄成阻擋風雨的銅墻鐵壁。

我們用從容與微笑告訴世界:
中國人不管遇到什么難事,都能樂觀面對。
隨著疫情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,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。同時,復工復產有條不紊,疫情防控體制機制正在建立……
“中國精神”奏響的“凱旋之歌”,
讓我們更有信心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,
迎來陽光明媚的春天。




愈險而愈勇,任爾大疫大災。
愈艱而愈前,惟其至剛至篤。
為什么“中國精神”會成為
中國社會不同力量的“共識”。
為什么需要通過“傳統文化”來
建構中國身份與精神認同?
因為國,是家的家。
沒有強大的國,哪有幸福的家。


我們愛我們的家,愛我們的國。
絕不僅僅因為她是我們的依靠。
相反,她依靠的是千千萬萬個“我”,
所以,我們更愛她!
它貫穿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中、
積蘊于近現代中華民族復興歷程中,
在中國的快速崛起中
迸發出強大的
民族凝聚力、動員力與感召力。


